消费“增强”时机已至?公募基金又现“行业+量化”新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消费“增强”时机已至?公募基金又现“行业+量化”新探索)
声名鹊起的量化选股与调整多时的大消费,二者在年末的碰撞,是否会擦出新的火花?
近日,鹏扬基金旗下的“鹏扬消费量化选股”启动发售,公开信息显示,该基金将以量化模型筛选消费主题中经营稳健且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而记者注意到,此次将量化与行业投资进行“牵手”,也是鹏扬基金首次对该类产品进行尝试,标志着公司在消费投资和量化策略构筑上的双重探索。
消费反弹机遇在即
自2021年以来,随着板块的震荡调整,公募对大消费的整体持仓也持续呈现下降趋势。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尽管2023年三季度公募消费仓位水平回升至22.7%,环比提升4.1%,但与回暖尚存差距。
不过在鹏扬基金数量投资部总经理施红俊看来,“消费调整时间长”带来的低估值、机构低仓位或将成为消费板块的相对优势。
他指出,2021年初以来,消费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且各细分行业的估值分位数已经从2021年80%左右跌至2023年11月末的20%-45%区间。由于消费板块的品牌壁垒相比其他工业品更高,盈利能力更稳定,受供给过剩、恶性竞争的影响相对小,因此消费像周期、金融调整至极低估值分位数的可能性小。长期看,随着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受到更多财政支持,居民会更有安全感地释放消费需求;短期看,美债利率已经从4.5%-5%的区间回落至4.2%附近,向下摆动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可能会给以消费为代表的成长性板块以反弹机会。
“即使在偏弱的宏观背景下,消费也大概率会是未来有Alpha的板块。”施红俊指出。从短期数据看,今年三季报数据显示,消费是主要板块里利润端恢复最好的行业,而在长期逻辑看,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截至2022年底仅37%,而这一数字在美国达到近70%。我国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但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深受产能过剩问题所扰,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冲动下降,激发消费潜能是大势所趋,因此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上升无论从政策还是逻辑上看都将较为确定。
以分散做“增强”
区别于消费类主动权益基金,又或是全市场量化选股、宽基增强等常见量化产品,“量化+行业”这一策略在公募市场中尚较为鲜有。而之所以选择消费作为“试验田”,施红俊介绍,主流量化策略多是基于多因子选股模型捕捉超额收益——股票数量越多、多样性越强,与量化越适配,而消费行业恰恰满足这些特征。
和中证1000等小盘宽基近似地,A股消费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板块,截至2023年年中,仅主要消费及可选消费行业个股数就有约900只,占全市场个股数约17%,总市值已超15万亿。纳入新兴消费后,更已成为超过1000只个股的庞大基本盘,其中100亿以下的小票在消费中占比约78%,100亿-300亿占比约16%。极强的个股多样性,更有利于从中获取超额。
与此同时,量价类因子在消费行业中的适用性,与一些基本面因子体现出的良好适用度,也是施红俊选择将量化选股方法应用于消费的关键理由。
据了解,基本面因子近些年的关注度不如量价类因子,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合全市场选股的基本面因子越来越难挖掘,同时也难以维持Alpha。各个行业股票定价的核心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找到共性的因子来做全市场选股的增强亦具有一定难度。但针对性挖掘行业内有产业逻辑支撑且实践中有效的基本面因子,是消费行业量化投资的优势。
在策略框架的构筑方面,施红俊介绍称,其团队首先会以主要消费、可选消费为核心构建股票池,并纳入部分新兴消费和消费医疗,整体上会在更贴合现代消费场景的同时,注重个股的分散和中小市值股票的持仓。此后,通过经营质量、成长、预期、估值、复合量价等五大类量化因子模型对个股进行筛选和打分,并通过因子得分生成股票样本池,在消费池中每周取前50只股票,权重上限10%,构造消费增强组合。
“我们针对消费行业找到适合这些行业特点的因子,比如像消费现金流这些因子,还有成长性里的指标,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分层效果、多空效果都还挺好的。”施红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数据回测结果来看,这一组合相比市场中主要消费指数具有明显优势。
谈及公募基金的量化前景,施红俊则认为,从提供更多元化、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维度来看,量化类产品会有丰富的发展空间。“随着资产管理行业内把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做得越来越细,未来像这种‘行业+量化’类的基金,有可能是新的趋势。”他表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