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下行压力 钢铁行业有何应对之策?这场会议给出多方面建议

2024年12月07日 | 小微 | 浏览量:49276

面对下行压力 钢铁行业有何应对之策?这场会议给出多方面建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面对下行压力 钢铁行业有何应对之策?这场会议给出多方面建议)

2024年12月5日―7日,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在上海召开。在12月7日主题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发表了对宏观经济以及钢铁产业链的看法,深入剖析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在宏观经济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余斌认为:“中国有14亿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只有中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真正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余斌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化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二是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三是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有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他还强调,服务消费才是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将转向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值得钢铁行业从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钢铁行业的研究、创新、流通、物流等这些服务领域要与制造业相融合,才能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2024年度轮值会长李刚看来,今年前三季度,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供需失衡。过去4年,我国钢产量连续保持在10亿吨以上的水平,但表观消费量从2020年10.48亿吨逐年下降到2023年的9.33亿吨。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今年表观消费量大概率低于9亿吨。必须认识到,目前所处的供需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钢铁行业需求低迷、成本高企的压力不断加剧。面对挑战,产业链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越是在艰难时刻,越需要形成合力共克时艰。要构建推动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其次,要搭建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产业链企业要积极推进数据共享,提升市场响应的速度与效率,促进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要携手开拓新市场,共享政策发展红利。通过区域协作、抱团出海等措施,共同提升搏击市场的能力。钢贸企业要积极转变思维、增强服务能力。”李刚谈到。

当前,钢铁行业处在深度调整期。李刚提出,钢贸企业必须积极转变思维,全方面提升竞争力,尤其是服务能力。

上海钢联董事长朱军红在本次会议上表示,2024年对钢铁行业而言,是非常艰难的一年。目前,我国炼铁能力已达10.14亿吨,电炉炼钢产能达到2.05亿吨,预计2024年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亿吨,钢铁消费需求总体已进入下降通道。

他分析称,从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看,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和日本都曾经历严重的产能过剩,钢铁企业普遍亏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减量发展的政策,通过行政干预严格限制和削减钢铁产能,并实施产量控制。

“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关键的是要认清减产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解决之道在供给侧,而不是寄希望于需求侧的突然回升。”朱军红指出。为此,他给出四方面建议:一是钢铁企业主动减产,从全局出发作出理性决策。二是各区域建立区域产销协调机制,通过区域内企业的协同减产,避免过度生产和无序竞争,确保行业维持正现金流。三是重建钢厂与经销商的关系,推动产销一体化,形成合作共赢,而非竞争博弈的关系。四是加大产能调控力度,加快推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通过碳排放配额机制,迫使高排放、低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

朱军红认为,在政府引导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能够摆脱过剩困境,恢复市场秩序,实现有效益的发展,为技术革新、绿色转型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坚实的支持。

面对下行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认为应对之策在于,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可拉动不锈钢、电工钢等品种的消费,预计将带动中高端钢材消费量年增长800万吨以上。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尤其是自律控产能。国际化始终是中国钢铁从小到大变强的关键,要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

姜维强调,科技进步是中国钢铁效率提高,由小变大到强的核心要素。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式有效支撑中国钢铁由小到大变强。随着工艺流程进步,高性能钢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带动并支撑了下游用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部分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我国也拥有了一批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冶金设计院、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

他还指出,科技创新将决定中国钢铁的未来。从智能装备、自动化装置PLC系统到工控软件,再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链条工控系统的自主可控已经刻不容缓。关键金属材料问题亟需解决。中国钢铁首次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减量发展,挑战巨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高附加值将是正确之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